积累课程资源,增强课堂实效----案例论述 (新课标版英语七年级)

发布时间:2016-12-2 编辑:互联网 手机版

积累课程资源 增强课堂实效

【摘要】教师拥有充分的课程资源,对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新课程实施后,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条件的实际状况,注意积累素材性课程资源,将钻研教材的思考和平时积累的相关资料,及时地加工、转化,注入课程实施,增强课堂效果。

【关键词】用教材教、有机加工、索引、目录、辨错、纠错

教师拥有充分的课程资源,对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新课程实施后,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条件的实际状况,注意积累素材性课程资源,将钻研教材的思考和平时积累的相关资料,及时地加工、转化,注入课程实施,增强课堂效果。

1、注重开发教材资源

新课程强调教师要“用教材教”,而不是“教教材”,需要教师有机整合教学内容,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深度开发。我一直同时教两个年级的课,每教一课前,在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基础上,先认真钻研教材,仔细地弄清它前后的知识内容是怎么展开、怎么形成的,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。用“压缩饼干”式的教材来展开教学,什么地方需要铺垫,铺垫到什么程度,什么地方需要补充,补充什么、补充到什么程度比较适宜,尽可能想清楚。同时,研读教材过程中,结合自己的学生想教学设计,感觉到教学中有什么问题,自己的知识还有哪些不足,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搞懂,缺少哪些知识,并着手解决。从教材资源来说,要收集哪些资料素材,都在课本上作简要记录或勾画。通过查找资料,专题学习等方式,获取课堂所需资源。备课时,着眼于激发学习兴趣,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,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事例、材料,摆在什么位置,都考虑好。这样,上课时尽可能立足于教材体系和整体教学目标的角度,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,使每节课大致心中有数。我想,虽然教材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样的,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开发利用这种资源,知道其中隐藏着一些什么,主动去深度开发它,结合学生知识、生活基础去进行有机加工、整理,就能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。

2、剪辑、摘抄书报资源

上网查找资料,收集网络资源,是目前我们查找资料的主要途径。但是由于新课程实施初,学校网络没有进入教师办公室。我侧重于从各种报纸、期刊上收集文字、图片资料。根据教学需要,我收集书报教学资源的方式主要有:一是做索引、目录。看到一份资料后,觉得对自己课堂教学可能有作用,但文字又比较长,这些资料又是自己订的期刊或别人不需要的杂志,我把它收集起来,看过后划下重点部分,然后在一个资料笔记本上记下目录或主要内容,标明出处,这样下次用到时很容易找到。二是做剪辑。将一些生活事实,如与地方史料、历史发现、科技成就、重大发明、国际动态等方面的短小文章、图片,从报刊、杂志上剪下来或复印,集中糊在一个专用本上。每年剪辑一本,需要的时候,翻起来很方便。三是做笔记。有的资料很短小,复印起来很麻烦,觉得一段新闻、一段说理、一段精辟论述、一组数字可能有用。有时是一件小的事件,这时,给报纸杂志“开天窗”不适宜,我就觉得用笔记也很方便,把摘抄的内容编写顺序,看起来也觉得容易,一般也是每年一本,与剪辑的内容编在一起。这些为教学中设计问题、创设情境,以及作业设计时作参考,提供了很多帮助,有些材料还整篇印给学生阅读,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信息量。

现在看来,尽管使用网络收集资料已经十分方便,但是,通过剪辑、摘抄书报资料,仍然是一种积累素材性教学资源有效的途径,因为其时效性和使用的方便程度,有时会要比使用网络更便捷。

3、学习同伴充实资源

教学不是靠一个人的“单打独斗”能出成果的。我十分注意虚心向同伴学习。细心研究同事的上课风格:有激情洋溢的,有来自于内心的、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深沉的爱意的,有来自于对教学理念的准确感悟、教材的灵活把握和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教学的……。我虚心向他们学习,让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。每次进行作业设计后,我主动地给本组其他老师看,诚恳地请他们提出意见,我学习到了不少用材料设计问题的方法、角度、技巧。不懂的问题,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。教学中学生对某部分的知识难以掌握,向他们请教解决的方法。特别进入初三最后复习迎考阶段,如何把知识有联系性地帮助学生进行梳理,经过研讨我们拿出了有效的方案并成功实施。我知道,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,大多数都是在与人交流中得来的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更懂得,向同伴们学习是很重要的,通过交流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获得和积累课程资源。

4、用错误来积累资源

在新课程实施后,我注意将教学中的一些失误或遇到的错误作为课程资源。一是通过教学反思,认识教学中的失误,不断加以改进。在教学过程中,我常常从课堂学生学习气氛、学习效果以及自己在课堂上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把握上,进行回味和思考。如上课时,有时只顾师生间的对话讨论,忘记了整合相关内容,使有的讨论层次低,效果不理想。也有时学生知识储备不足,教师引导不当,讨论难以展开,或反复让学生思考而无果。课后我结合课程和教学目标要求,自觉调整教学行为。二是把自己的解题和学生回答问题、作业时的错误当作资源。由于有时欠思考,准备不充分,给学生解题时错了,学生提出后,我主动检讨:“对不起了!你们看看,老师不认真审题,没把题目看清楚也会同样出错,请你们引以为鉴”,抓住机会,主动辨错、纠错。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,及时抓住出现的错误进行引导。如教学八年级“近代工业的兴起”这一课,学生在探究“张謇考中了状元,为什么不做官而去办实业”时,一位学生突口而出“是为了多赚钱”,引起了课堂哄笑。我抓住契机,在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答案后,围绕张謇的动机,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,适时对这位同学及全班进行了正确引导,激发出了学生对张謇的由衷的敬佩之情,并被张謇强烈的爱国之情所感染,从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。虽然原先安排的教学内容顺序被打乱,却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,收到了好的教育效果。我认为,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,基于自己和学生“错误”的教学,才能改进教学,降低坡度,达到真理的彼岸。

由于我不断自觉地积累各种适合自己知识、能力背景的课程资源,并努力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,以各种材料为载体设计问题,创设教学情境,吸引了学生广泛参与,学生的主体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。同时,结合教材内容,补充的一些概念解释、案例分析、时事介绍材料,让学生开宽了知识视野,增加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。因而参与新课程实施以来,我的教学效果也更明显:近年来,中考时学生考试成绩均名列姜堰市前茅。

教师积累素材性课程资源,对提高教学质量尽管更具有重要意义,但只是注重素材性资源也是不够的。现在,我进一步注重学习将好的内容和素材,用先进的课件制作外壳和形式,进行“包装”,有针对性地展示出来,教育教学效果也更加显著。